close

  莫國潘最初跟一些農民朋友聊如何當好“職業農民”時,有位老農就笑著反問他,自己務了一輩子的農,難道還稱不上職業農民嗎?
  作為陽春市農林水產局總農藝師,莫國潘一本正經地告訴這位老農:“當好一名合格的職業農民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懂經營,還要把農業作為自己長期堅持的事業去做。”
  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土地拋荒和農民種地積極性不高等現象普遍存在,這不禁讓人擔憂:未來農村的土地該交給誰耕種?
  從2012年開始,國家農業部下文推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我省的陽春、梅縣、高要成為先行先試的三個縣級試點單位。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們開始摸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培育方案。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劉俊 陽江報道 統籌:鐘嘯 謝思佳
  一線問農
  農業基地企業化管理
  站在蔬菜大棚的田埂上,黃錦銳不停地發著短信,通過這種方式,他每天將數千斤蔬菜賣到陽江、澳門以及珠三角等地。這個位於陽春市河塱鎮中和村的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約500畝,是黃錦銳成為“職業農民”後開闢的第二個蔬菜基地。
  黃錦銳原本就是河塱鎮農民,20多年前他和妻子離開家鄉到廣州做建材裝飾生意,並由此積累了一定的資金。2009年回到家鄉,黃錦銳租用了當地村民的山地,將其開發成近1000畝的梯田,建成了第一個蔬菜基地。此後的三四年時間里,黃錦銳陸續建成了三個蔬菜基地,總面積將近2000畝。
  與傳統農民相比,黃錦銳這個“職業農民”更多的是從事農業經營方面的工作。他用管理企業的方式來管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讓這些技術型農民可以“多勞多得”:收入最多的一個月,一個農民可以拿到七八千元錢。如何開拓蔬菜銷路,根據市場需要來調整種植品種,是黃錦銳主要要考慮的問題。
  在黃錦銳的蔬菜基地,聚集了一大批技術型農民“長期工”,侯國雄就是其中一位。老家在茂名高州的侯國雄已有十幾年種菜經驗。“我們只管種菜,市場價格怎麼樣跟我關係不大,每個月的工資按照收割蔬菜的重量來提成,不用操心種出來的菜的銷路問題,我們幹得很安心。”侯師傅說。
  管經營的負責市場,搞種植的負責質量。這種分工明細、各負責任的農業生產模式在陽春這個蔬菜基地中被運用得淋漓盡致。說到今後最擔心什麼?黃錦銳認為,還是專業化的農業人才。現在的農村,年輕人大都不願意務農,剩下的中老年人和婦女即便願意乾農活,但在新技術的使用上還有待進一步培訓。
  培訓與交流非常重要
  2013年下半年的豬價行情仍不理想,讓養了幾十年豬的楊才武感到壓力很大。“估計去年養豬要虧10萬元,但養魚能賺回20萬元,總體來說還賺一點。”去年他已出欄3000多頭生豬,目前還有生豬存欄量2000多頭。
  “豬價時漲時降,養豬也是有虧有賺,但職業化的養殖戶肯定會長期堅持。”陽春市農林水產局畜牧獸醫股股長張達禮說。
  陽春是我省有名的生豬大市,如何調動專業養豬農民的積極性,管理好生豬質量?陽春市農林水產局將“職業農民”培育同農業生產結合起來,通過對職業農民的培訓和交流,及時掌握生豬養殖業的一手情況。
  “我們還專門從廣州請來職業培訓師給養殖戶們上課。”該局科教股股長藍紅告訴記者,許多農戶上完培訓課之後,感覺對農業市場和怎樣當好農民又有了新的認識,他們也更多地關心今後能夠從政府和主管部門得到哪些政策方面的支持。
  問題聚焦
  什麼人能做“職業農民”?
  未來農村的地交給誰來種養,該選擇什麼樣的人來當“職業農民”?這個看似很虛的問題,在農業部門眼中卻是實實在在需要探索的課題。
  在如何培育“職業農民”工作中,陽江陽春市、梅州梅縣區等已經走在全省的前面,積極探索出許多有益的經驗。去年10月17日,陽春市正式下發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根據自身實際,選擇蔬菜、水產、生豬3個主導產業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從2012年至2014年,計劃培育認定新型職業農民500人。
  梅縣則討論通過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辦法》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一系列扶持政策讓“職業農民”們感受到來自政府的支持力量。
  記者發現,儘管試點縣之間的做法略有差別,但主要方向基本一致。都是通過制定一系列對“職業農民”的認證和培訓辦法,來提高培育對象的職業水平,並通過出台一些扶持政策,讓“職業農民”真正得到“三農”政策所帶來的實惠,讓他們真正成長為發展農業的骨幹力量。
  “在先行先試過程中,面臨過一些不同的觀點和選擇路徑,但陽春最終有了自己的答案。”莫國潘告訴記者,其中最大的焦點問題,是如何來選擇“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有些人提出應該選擇掌握技術的農民,也有人提出應該選擇經營大戶。圍繞這些問題,他們還前往福建龍岩的試點縣進行考察學習。
  而2013年5月農業部下發的《關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為陽春的試點工作提供了思路。根據這一指導意見的定位,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主要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指導意見還提出明確要求,各試點縣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重點,確保試點期間每縣培養認定500-1000名。
  正是在這個意見的基礎上,陽春出台的“職業農民”認證標準是:蔬菜產業,常年從事蔬菜生產,菜田面積達到5畝;生豬產業,年出欄量達到500頭以上;水產產業,成魚養殖面積達到15畝以上。同時要求本職業農民家庭主要勞動力年人均純收入比全市水平高2倍以上。
  “在認定過程中,我們還是選擇有一定經營實力和技術的農民作為培育對象,為後期政策扶持做好準備。”莫國潘最後道出了制定這一標準的真正目的。
  田間論道
  “職業農民”需要哪些扶持?
  雖然目前陽春市後期對“職業農民”的扶持政策還沒有通過文件的方式出台,但從前期一些相關工作會議已經確定的方向來看,對“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
  “假如種養戶真正面臨虧損需要貸款渡過難關,或者需要擴大養殖規模時,經過農業部門認證的‘職業農民’可以從金融部門獲得優先的信貸。”張達禮告訴記者。
  而“職業農民”的認證,也吸引了陽春市農商銀行、郵政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職業農民”認證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更加清楚地知道授信對象的真實經營情況,減少金融風險。
  陽春的教育部門則研究相關辦法,鼓勵農業職業院校招錄農村有志青年特別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的“農二代”,培養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後繼者。
  同樣為試點縣的梅縣已經出台對“職業農民”扶持政策的詳細辦法。比如在資金支持上,新型職業農民有優先享受政府已出台的土地流轉、農資、農機等農業補貼的傾斜。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和環節,對農產品取得無公害、綠色及有機品牌認證的進行獎勵。
  梅縣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從事農業的農民大部分為45-60歲,對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不容易接受。為此,梅縣還計劃建立完善的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管理庫,對培育對象基本情況、年產量、產業效益、扶持情況、認定情況等進行更新完善,實行動態管理,為開展針對性強的培訓做好準備。  (原標題:培育職業農民 解“無人種地”困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qgtquahzyhvw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