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廣東網事·輿情
  編者按
  輿情是社會和時勢的晴雨表,是公眾關於各種現象、事件和問題表達的情感、態度和意見總和。收集和分析輿情信息,既可以反映公眾期盼,也可以反映社會思潮、社會熱點,更可為政府準確掌控形勢、科學研判和決策提供參考。
  有人說,中國已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公眾獲取和傳播信息的方式被重塑、傳媒話語權被分解,整個輿論生態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各種有爭議的現象、事件或話題彼此激烈碰撞,而不實的流言和謠言也難免充斥其中。
  2014年全年,輿情版累計推出版面42個,關註熱點輿情話題超過200個,遍佈時政、社會、教育、民生、反腐等多個領域。
  關註輿情,不能不慎思明辨,更不能隨波逐流。2014年,從時政到民生,社會在波瀾壯闊的改革中前進。不管你身處何方,這些熱點、焦點的社會事件與公共話題也在深深影響你。
  數據◎●
  詞頻道出“大實話”傳遞中國“好聲音”
  關鍵詞
  細節、調查、解讀方式
  政策落實好不好,數據自己能說話。一個可能出台的政策到底如何、某個新聞熱點事件人們怎麼看,不是在辦公室用腦子想出來的,而是從科學的數據中推演出來的,是民眾意見一票一票表達出來的。數據是輿情不可或缺的統計指標,也是觀測輿情的重要切口。
  2013年的最後一天,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外界對此普遍表示“很口語、很親和、很放鬆、很順耳”“簡單大實話,傳遞了中國好聲音”。這些評價從何而來?理解現象,除了感性認識,數據分析也是重要手段。我們通過對新年賀詞高頻詞的統計可以發現,全文出現頻率較高的主要實詞是“人民”,共有9次,此外“改革”5次、“同胞”4次、“祝福”4次、“生活”4次……詞彙出現頻率的高低,背後是對相關議題的重視與推進力度。
  自今年1月以來,全國多個省市陸續出台了地方的幹部差旅標準,這是民眾的期盼,也體現了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內涵。最早發佈標準的是北京,接著是安徽、山東、四川和湖北。其中山東的標準最清晰,將省外差旅的幾個資費標準按照地域、官員級別進行了數據化明確,在省內標準上按地市不同進行了明確。上海、廣東緊跟而上。各省具體標準如何,數據圖表一目瞭然。
  類似的數據解讀還出現在《18地市會期平均縮短0.4天》。今年2月份,廣東省內多地市召開“兩會”,與代表、委員們積極參政議政同樣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各會場會風大改:會期縮短、議程精簡、會議預算削減……根據統計,當時已召開“兩會”的18個地市中,10個地市會期縮短,比上一年平均縮短0.4天。具體來看,惠州採用無紙化會務系統、佛山開會茶水變礦泉水、珠海會議文件簡裝裝訂……統計數據與活生生的案例背後,體現的是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有關精簡會議要求的決心。
  政策落實效果好不好,數據事實能說話。而對於一個事件人們到底怎麼看,則由民意說了算。比如對“下班買菜出意外是否算工傷”的爭論,七成受訪網友支持算工傷;三分之二受訪網友認為提高停車費並不能治堵;地鐵到底該不該禁食,不影響他人是道德底線;遭遇不合理消費如酒樓低消,半數人選擇沉默;七成受訪網友曾被廣場舞干擾……輿情不是一個人的狂歡。通過網絡問卷等方式收集數據,用簡易圖表形象化體現,能釐清大眾關註焦點和意見向背,輿調讓我們真正摸清民眾想什麼、如何想。
  闢謠◎●
  離奇去世“被安排”
  謠言變身“換馬甲”
  關鍵詞
  現象、規律、去偽存真
  喧囂的世界,真真假假消息太多,跳出個案尋找共性規律,深度剖析現象,才能找出背後的真相。圍繞多個事件線索或信息,同類輿情現象有其基本態勢及演變特征。面對謠言,轉發前不如多求證,讓新聞多“飛”一會兒。
  今年1月,“廣州街頭殺虎賣肉”“東莞2704名性工作者患艾滋”等相關謠言陸續出現。這兩則謠言曾在多個場合被多次闢謠,而後又總能換上新馬甲在他地“重生”。“有傷口時不能吃深色食物”“新生嬰兒會對喝的第一口奶產生依賴性”……在微博、朋友圈等網絡社交場里,生活健康類“忠告”更成為謠言重災區。
  謠言為何陸續不絕,如頑疾一般難以根除?根據調查,網絡謠言傳播者多為非加V用戶,闢謠者中則很高比例是認證用戶。朋友圈等相對封閉的傳播特性決定了謠言在這裡更容易滋長,謠言自凈能力也會更弱,闢謠更加艱難。誇張的語氣、成排的感嘆號、斗大的字體和多變的字體顏色,多見於一些商業賬號或不知名的公眾賬號發佈的信息,謠言的共有標誌較為明顯,只要留心,來源並不難識別。
  在謠言猖獗的同時,公眾的辨別能力也在一步步提高。9月,網上風傳演員薑文去世的消息,不少網友並非一窩蜂地轉發,而是想盡方法求證,揭露出該消息種種可疑之處,諸如死亡年齡與出生年份
  對不上、消息來自於之前某演員去世時的新聞報道等。在這起謠言事件中,營銷微信號成傳謠主力,在商業的驅使下,謠言成為牟利的工具。
  面對離奇的“新聞”,擦亮眼睛,應該給結論一點時間和空間。用更加理性的角度、方法去分析,甄別不出真假也並不打緊。不妄加評論,讓新聞多“飛”一會,真相總會浮出水面。主流媒體可以通過正面採訪瞭解直接去偽存真,以權威發佈逼退謠言。
  應對◎●
  尊重規律“早發聲”
  看準事實“別忽悠”
  關鍵詞
  技巧、事實、敢於擔當
  輿情處置和引導是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一環。透明高效的輿情處置,是常態公開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檢驗政府執政水平和能力的關鍵環節。召開新聞發佈會,最重要的技巧在於重溝通、不忽悠,用事實說話,有底氣才有說服力。
  今年6月,2013年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排行榜發佈,深圳在“十佳城市”榜單中蟬聯第一,連續3次摘得桂冠。《新媒體“特區”的輿情解碼》詳細闡述了深圳是如何做到的:用權威引導輿論,用對話培養理性,女警花微博炫超速,深圳交警查明情況對當事人進行處理,併在官微上進行回應;在禽流感升級的時候,深圳幾大官方微博如實公佈最新疫情,聯動作戰,消滅謠言,其規模化運營、民生化服務、功能化拓展,發揮了極大作用。“發生網絡輿情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生了突發事件以後,主管部門缺位,相關機構和人員失語。只要尊重輿情民意,尊重傳播規律,敢於負責、敢於擔當,公共危機反而有可能成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機會。”
  輿情應對考驗著事件主體處置突發情況的能力和技巧。今年9月,“汕頭一男子虐打親生兒子”的微博在網上引發強烈關註,汕頭公安對此迅速反應,線上與網民平等對話求得線索,線下快速找到當事男童併發布照片回應質疑。面對媒體的訪問,汕頭公安闡述了自己的輿情應對觀:輿情處置說到底是事情處置,發佈權決定話語權,而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快速雖重要,更重要的是查明真相再發聲。
  11月,《少年不可欺》一文讓用氣球拍地球的“熊孩子”進入公眾視野,相關涉事機構危機應對怎麼樣?專家從危機應對的角度看致歉回應,指出一味“玩情懷”是危險做法,盲目開脫責任、措辭生硬不可取。可參考的步驟是:戰略性致歉、放低姿態、擺出事實依據而非只談主張、查清事件以抓住核心話語權。
  為挖掘各方應對和處置輿情的成功做法和思路,自下而上總結提煉各級黨委、政府化解輿情危機的現實途徑和辦法,輿情版推出了輿情引導優秀案例的報道。
  今年4月,由南方日報發佈,我省首批輿情引導優秀案例正式出爐,6個案例入選。其中,揭陽上浦村群體性事件處置中提出以開放姿態應對負面事件,主動應對,依法依規處理;清遠“新聞施政”提出政府治理“不設圍牆”,盡可能多地調動輿論資源,垂直實施“數據治理”;惠州人感染H7N9病例事件中官方信息成“第一信源”,讓主流輿論跑在了謠言和小道消息前面;廣州“平民英雄”傳遞正能量背後,通過“尋找廣州人身邊的平民英雄”鼓勵市民發現身邊之美;深圳龍崗保時捷車主撞死的哥被疑頂包案,相關部門直面質疑、及時發聲;廣東高院首推網絡輿情白皮書,填補了網絡輿情應對的專著空白。
  10月,南方日報再次發佈《9—10月廣東輿情引導優秀案例》,“搗毒窩警匪槍戰協破案鎖匠犧牲”事件中警方通過議程設置引導輿論,滿足公眾知情權;“公交兼作托兒所司機邊開邊帶娃”事件中,當事單位融情於理,打造了輿論場的統一陣線;埃博拉“被現身”後衛計委急闢謠,官方聲音在輿論中始終占主流,未給謠言滋生留下空間;2歲男童遭拐、網絡接力尋人中,警方奪回“第一解讀權”,讓民眾看到警方快速破案的決心;修漏工賣器官謠言事件中,警方更通過官微幫助網友識別謠言。
  觀察◎●
  縣委大院“不寒酸”
  執政為民“成最美”
  關鍵詞
  類案、推理、由表及里
  輿情是聲音的窗口,也是社會時勢的表徵。輿論場釋放觀點的能量,也呈現眼下大千世界。不同於簡單的就事論事,“觀察”立足於對一系列現象的分析和解讀,試圖找出其背後蘊含的道理和傳播規律。
  一起新聞事件曝光後,輿論一邊倒地批評或贊揚,隨著更多信息被披露,輿論發生180度大轉彎,反差之大讓人驚嘆。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新聞反轉”。從之前的“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到今年的“某市市委書記舊日曆上寫講話稿”,都呈現出這一特點。這一系列“新聞反轉”背後實際上是對事實真相的探究,媒體與公眾力量聯手逼近事實的源頭,推動信息社會建立信任。質疑導致反轉,獨立思考尤其可貴,網民愈來愈理性而擁有自身話語能力,或有可能成為新聞反轉的再生力量。
  近幾年來,廣東加大行政公開力度,力推“十個嚴控”,並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經費節約統計通報制度,完善落實行政事業單位經費節約考核機制。多地落實政策,從幹部差旅標準化到“三公”公開到縣,其目的都是希望通過標準的主動“露臉”,讓制度管住行動,使可能滋生腐敗的黑暗角落都暴露於陽光之下,最終做到制度化監管的“內化於心,外現於行”。這些從細化制度設計上提升政府行政規範化的舉措體現了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今年5月,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主要中央新聞媒體,集中報道了河北靈壽縣委六十餘年堅持原址辦公,其蝸居的縣委大院大樓幾近“寒酸”的現象,引發了社會強烈關註,靈壽縣委大院也被譽為“最美縣委大院”。在中央反四風、嚴禁政府興建一切樓堂館所的政策大背景下,“最美縣委大院”的堅守,對於樹立執政為民的政府形象,具有十分現實的啟發意義。
  《老舊的縣委大院緣何“最美”》以時間為軸,梳理了多個至今仍在使用的上世紀50年代以來興建的老舊縣委大院。不少民眾對此發出呼聲“縣委大院美在讓利於民”,政府的形象好壞從來不取決於辦公樓的豪華程度,而是看政府是否把主要精力、財力用於發展經濟、保障民生,是否將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公眾對於各種“最美”現象的追捧背後,反映的是對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回歸和堅守的期盼。
  求是◎●
  基因測序“急叫停”調查結果“得真相”
  關鍵詞
  質詢、爭論、答疑解惑
  “求”,追求、探究;“是”,真也。求是以嚴謹翔實的記者調查,聚焦被廣受質疑和爭論的新聞事件,希望通過獨立、客觀、嚴謹的調查,探尋事實真相,幫助公眾辨真偽、明是非。
  今年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在相關的準入標準、管理規範出台以前,任何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基因測序臨床應用,已經開展的要立即停止,業內對此解讀各異,引發了許多爭論。基因測序“叫停令”到底叫停了什麼?南方日報記者以深度調查的手法,將這一事件的來成去脈交代清楚:叫停是針對二代測序技術,或由唐氏產前基因檢測而起,中國可以借鑒美國的CLIA制度來管理中國的臨床基因測序服務。
  有媒體報道稱“‘體熱充電寶’握手裡2小時能充滿iPhone”,乍一聽,這消息幾分離奇的同時又似乎有幾分可信。聚焦被熱炒的體熱充電寶,記者直接採訪發明者當事人進行求證,原來體熱充電寶利用的是溫差發電的原理,目前仍處於技術研發階段,此前媒體報道存誇大成分。這及時剔除了網友的誤解,引發了大量技術粉的關註。
  11月,“孕婦買到有蟲豬肉”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廣泛流傳,稱豬肉組織里有白色不明物體,疑似鉤蟲等寄生蟲,豬肉價格受流言影響甚至一度下跌。通過調查,權威專家指出,世界上尚未發現“高溫都煮不死”的寄生蟲,《“豬肉鉤蟲”謠言飛 肌筋又中槍》報道事發的徐聞當地政府部門抽樣檢查未發現豬肉里有蟲,通過報紙、電視闢謠,貼出告示150份,橫幅120多條,發送傳單約2萬份,領導幹部帶頭去市場買豬肉,謠言最終得以破滅。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學斌 指揮:張東明 王更輝 策劃:郎國華 姚燕永
  統籌:孫國英 羅彥軍 執行:朱丹 張學斌  (原標題:眾聲喧嘩里,下一站誰的麥克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qgtquahzyhvw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